市十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進入分組討論階段,昨天上午,市人大代表、交運集團黨委書記、董事長劉永康在接受青島新聞網的采訪談到,每年7、8、9月份,以商務和旅游為目的的大量外地旅游大巴和私家車涌入青島,旅游高峰期平均每天分布在青島主城區和周邊區域的外地車輛約20萬輛,以旅游為目的的約占40%以上。
針對這種情況,劉永康代表建議借鑒北京、上海、杭州等城市的做法,在主城區之外建設七處“公路旅游母港”,將旅游產生的車流、人流通過“公路旅游港”進行擺渡,從而緩解青島主城區和旅游景區交通壓力,提高道路通行能力。
兩條島鏈 分流入青游客
根據劉永康代表的建議,擬規劃建設的七處“公路旅游母港”,分別形成15公里(第一島鏈)和30公里(第二島鏈)左右為半徑的環狀分布帶。通過道路交通的接駁、換乘、擺渡的運營方式,實現港與港間、港區與景區、城區間的互聯互通和協同配合。
其中,15公里環狀“公路旅游母港”:在世博園南部或西部、濱海歡樂城周邊、黃島金沙灘周邊,分別選址100畝地(內具停車樓),打造以青島主城區為中心、15公里為半徑的環狀“公路旅游母港”,構建進青旅游的“第一島鏈”。
30公里環狀“公路旅游母港”:在嶗山區濱海大道王哥莊區域、城陽區北部、高新區核心區域、青西新區靈山衛區域,分別選址200畝地(只具停車場),打造以青島主城區為中心、30公里為半徑的環狀“公路旅游母港”,構建進青旅游的“第二島鏈”。
一體化服務中心
劉永康代表在接受采訪時談到,除了緩解擁堵,“公路旅游母港”的另一個功能定位在于服務“人”,為游客提供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一體化的綜合服務;通過實時監測,利用旅游直通車、觀光巴士、擺渡接駁車轉送疏運,有效調控進入景區、市區的游客流量。
在服務好乘客的同時,做好旅游大巴和自駕車的停靠換乘,為車輛提供維修救援、安全檢查、駕駛員教育培訓等服務。其中,位于主城區核心邊緣的“第一島鏈”,通過便捷的交通服務供給,緩解城市核心區的交通壓力;“第二島鏈”實施“貼城發展”模式,依托主城區(母城),輻射帶動市郊、鄉村旅游產業,推動形成全域大旅游格局,促進城市發展。(青島新聞網記者 于泓)
[編輯:亞麥]大家愛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