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著菜票、糧票到菜店、糧店排隊買商品的場景,早已經淡出我們的腦海,而青島的煤店,也已經從上個世紀的108家,減少到現在的6家。這些老店見證了一座城的發展。伴隨著城市集中供熱面積不斷增加,青島煤店的生存空間也在不斷縮小……
兩名老員工守著煤店
昨天下午,記者趕到了市南區掖縣路煤店,煤店在一處居民樓的一樓,150平方米的煤店里,只有青島燃料運銷公司市場部副經理韓福民、煤店經理徐忠翰和送煤工人周樹棟3人,倉庫里還有20多噸型煤。記者趕到時,周樹棟剛拉了一車型煤外出。
倉庫里成箱的型煤整整齊齊地堆放在一起,旁邊是一輛地拖車。記者注意到煤店里的工作環境并不好,倉庫里面很黑,只有一盞燈,地上有一層厚厚的煤灰,記者走過去,鞋底和鞋幫很快就沾上了黑煤灰。韓福民、徐忠翰兩位老工人在公司工作了40年。在市區現有的煤店中,掖縣路煤店是時間最久、規模最大、銷量最大的國營煤店。前些日子的降溫天氣,并沒有讓周圍的居民像以往那樣來搶購型煤,在接待記者的兩個多小時里,兩位工人沒有接到一個電話。兩人都是燃料公司的老員工了,再過一年多就要退休了。送煤工人周樹棟今年從莒縣來到煤店,他是來打短工的,要是有需要送煤到家的活兒,他就來送煤。
老煤店已風光不再
“煤店的好時候過去了,上世紀八十年代,我們都要忙到晚上10點多。 ”得知記者來探訪煤店,韓福民打開了話匣子,青島解放后就有了煤店,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108家煤店,工人多的時候有1500多人。在計劃經濟時代,市民需要使用煤票來買型煤和散煤。“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,大家都要來煤店排隊買煤,排隊1小時有時候都不一定能夠買到型煤。我們煤店職工在當時也很吃香呢。”韓福民回憶說,有一次他和同事在煤店里加工蜂窩煤,晚上10點多了,有位市民趕過來排隊等著次日買型煤。“我們在加班加點制造蜂窩煤,外面是排隊等候的市民,再苦再累點也覺得值得。 ”
徐忠翰先后在5個煤店工作過,到掖縣路煤店已經有5個年頭了。掖縣路煤店因為在老城區,相比較新城區,周邊區域集中供熱起步晚,在一段時間里燒型煤過冬成為居民的首選,這也讓掖縣路煤店紅火了好一陣子。“我們最多的一年賣出了8000多噸煤,附近掖縣路、大學路、龍口路等地的居民,都把我們煤店外面的院子站滿了。”徐忠翰回想起當初的情況,臉上還有些自豪。
只不過,曾經排隊買煤的景象,已經成為很多市民的記憶了。伴隨著老城區集中供熱面積的增加,型煤的銷量也在驟減。徐忠翰給記者展示了一個自己的小賬本,2008年,掖縣路煤店一年賣出去了8000多噸型煤,之后就是一路下滑,2009年是2734噸,2010年是2281噸,2011年是1140噸,2012年是920噸,2013年是650噸,2014年是410噸,2015年是290噸,今年到昨天為止僅僅賣出去了90噸。
百家煤店逐年減少
掖縣路煤店只是市區煤店的一個縮影。青島市燃料運銷公司市場部經理尹寶森介紹,銷售最多的時候,市區108個煤店每年型煤銷量達到30萬噸以上,加上散煤,年銷量超過50萬噸。煤店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還有60多家。后來,隨著島城液化天然氣、管道煤制氣、集中供熱的逐步推開,煤炭銷量也在逐漸下滑。到2011年,市區型煤銷量已經降到了1萬噸。2012年降到了6300噸,2013年是5000噸,2014年是2000噸,2015年是1200噸,今年銷售量才到300噸。今年的銷量已經降到了鼎盛時期的千分之一了。
買煤的市民大幅減少,國營煤店的生意逐漸冷清下來,很多煤店連人工、房租等成本都難以維持,只能關門歇業。青島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煤店,逐漸收縮戰線,蜷縮到了老城區。從108家到60多家,再到2011年的20多家,2012年的19家,2013年的14家,2014年的12家,2015年的8家,再到2016年的6家。如今,浙江路煤店、平安路煤店等6家煤店還剩下了8名在職工人,他們都已經年近六旬,再過兩三年就要全部退休。
集中供熱飛躍發展
與此同時,青島的集中供熱面積實現了飛躍式發展。 “十一五”末,全市集中供熱面積只有9800多萬平方米,集中供熱普及率只有51%,供熱缺口較大。 “十二五”期間,島城大力發展城市供熱,全市供熱面積達到1.6億多平方米,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71%,其中,市內三區集中供熱面積達到7200萬平方米,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1%。 “十二五”期間,島城供熱行業快速發展。5年來,各類供熱項目總投資達57億元,全市共新增換熱站950余座。全市新建管網3000多公里,供熱管網總數達到8500余公里。
到2020年,青島集中供熱面積將達到3.1億平方米,較“十二五”末新增1.5億平方米,增長93%。其中,清潔能源供熱面積將達到1.8億平方米,占總供熱面積的57.4%。
清潔煤炭將全覆蓋
昨天下午,掖縣路煤店終于迎來幾位老客戶,他們都是附近的老住戶,其中有的已經在煤店買煤20多年了。“老王,又來買煤了,今年我們新進了潔凈無煙煤,你可以試一試。”韓福民和徐忠翰招呼這些老顧客。
住在松江路上的市民王先生告訴記者,這么多年了自己已經習慣了冬天用爐子燒水做飯,一到降溫天,他都要買些型煤儲存起來。記者了解到,一些老人覺得,雖然集中供熱比較方便,但七八千元的初裝費有些高,所以還沒有參加集中供熱。
考慮到部分居民對用煤有需求,我市已經推出了“市民用散煤清潔化治理工作方案”,將力爭用兩年左右時間實現全市民用清潔煤炭全覆蓋,以減少空氣污染。目前,嶗山區已開始行動,今年將投入1000余萬元,讓2萬多戶村民“燒好煤”,進一步從源頭上控制燃煤污染,改善空氣質量。
“越來越多的居民享受到集中供熱,不再有煤煙之苦,我們的環境越來越好,這是我們很愿意看到的。我們的煤店經營以后會更困難,但是只要有居民還需要型煤,我們就要一直保證供應下去,只要煤店開放一天,我們就要為居民服好務。 ”昨天,尹寶森深有感觸地對記者說。本版撰稿 記者 陳勇
[編輯:亞麥]大家愛看